{{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每年的端午,就會看到來自台灣各地的粽子爭相比拼,南部粽、北部粽、客家粽、小米粽、甜鹹鹼粽⋯⋯等,光是小小一個台灣,就發展出了數種特色。
但粽子文化其實並非台灣獨有,若我們將鏡頭拉到太平洋另一頭的中南美洲,就會發現當地的粽子比拼更加令人眼花撩亂。只是他們的粽子不是使用糯米做成,而是用當地最重要的主食「玉米」所製,這次要介紹的便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粽子——拉美玉米粽(Tamales)!
使用玉米粉製作的拉美粽,口感濕潤鬆軟,與台灣粽有極大的不同
攝影 / 南南之隅
千年拉美文明的代表:玉米粽
玉米粽,或稱拉美粽、塔馬利(西文為 Tamal,英文則是 Tamale,複數皆為 Tamales)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Tamal 一詞源自墨西哥中部的阿茲提克方言—納瓦特爾語,意指「玉米粉蒸肉」。
據說在西元前8000至5000年的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中便已存在,位於瓜地馬拉的聖巴特羅(San Bartolo)瑪雅文明遺跡中,便可看見壁畫中繪有供奉玉米粽給神明的圖示。根據《美洲印第安人對世界貢獻百科(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Ind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暫譯)》一書所提,世界上最古老和傳統的美洲飲食,其中之一便是玉米粽。
瑪雅人描繪的玉米粽:早期特奧蒂瓦坎風格的彩繪碗(左下)和 Rino Lazo 所描繪的壁畫(左上)
來源 / mexicolore
瓜地馬拉聖巴特羅遺跡壁畫中,女子向神明供奉玉米粽
來源 / mexicolore; Heather Hurst 再製
對於拉丁美洲民族來說,玉米粽除了儀式、獻祭等場合會出現以外,因很好攜帶,在日常出征、打獵時,人們也會帶在身邊吃,可說是在地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代表。流傳至今,玉米粽也成為當地人最懷念的家鄉味,像是在電影《可可夜總會(Coco)》中,裡面奶奶對主角米高的關心與照顧,也透過玉米粽直接表現出來。
繽紛拉美:千變萬化的玉米粽口味
作為中南美洲經典料理的玉米粽,做法與台灣熟知的粽子有點類似,不外乎是將玉米製成的粉與水和合成麵團,填滿餡料後用葉片包起,再拿去蒸熟。但拉丁美洲何其之大,光是台灣就演變出五六種以上的粽子口味,更別說整個中南美洲的玉米粽變化是多麼精彩了!
各式各樣的拉美玉米粽
來源 / Gourmet de Mexico
以包裹玉米粽的葉子來說,可以使用玉米葉、香蕉葉、竹葉、蘆葦葉等植物;裡面的餡料更是百無禁忌,依據國家地區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喜好,不管是甜的、鹹的,內餡想包滿肉、起司、水果、蔬菜、辣椒等,通通都可以;且又根據各地飲食習慣和方言的不同,對玉米粽有著不同的別稱,像是在秘魯和玻利維亞依玉米品種不同分為「塔馬利 Tamal」 和「巫米塔 Humita」、委內瑞拉稱作「阿亞卡 Hallaca」、宏都拉斯的玉米粽若無包肉則稱「蒙圖卡 Montuca」、尼加拉瓜則還有「納卡塔馬 Nacatamal」⋯⋯等區別,下列便是介紹幾種中南美洲國家中,各具特色代表的玉米粽。
多樣的拉美玉米粽,從葉子的選擇到內餡都十分不同
來源 / Tamales Acapulco
墨西哥・墨西哥城
墨西哥的玉米粽使用白玉米製成,將攪拌好的糊狀玉米泥塗抹在玉米夾中,放入喜歡的肉類,像是雞肉、牛肉或豬肉皆可,再塗抹墨西哥傳統醃醬(Mole),捲起包成長條形後,直直放入鍋中蒸熟即可。吃起來帶著十足的玉米香氣,口感軟嫩帶有粉質感。在地人除了用蒸、煮以外,另也可以用烤的、煎的、或炸的方式來製作。
每年的2月2日,為天主教聖燭節,是聖母瑪利亞帶著耶穌至耶路薩冷祈禱的日子。在這天,墨西哥人舉家都會製作玉米粽,搭配著玉米粥或熱巧克力一同享用。
墨西哥首都常見的拉美粽偏白、多使用玉米葉包裹
來源 / W Radio
秘魯・庫斯科
秘魯的玉米粽主要以黃玉米粉製成,整體比墨西哥的玉米粽來的鮮豔許多。特色是麵團中會加入口感溫和的秘魯辣醬(Aji Panca)——使用生長在秘魯海岸的辣椒製成,再包裹豬肉、洋蔥、水煮蛋等內餡,放入香蕉葉中再拿去蒸。出爐後可以切點紫洋蔥、香菜和辣椒裝飾,剛出爐的拉美粽口感軟Q有彈性,微微的辣刺激味蕾,更添加了層次感。
秘魯的拉美粽偏黃,會添加特別的秘魯辣醬
來源 / Kosmos Peru
瓜地馬拉・瓜地馬拉城
瓜地馬拉的玉米粽比一般常見的還要大許多,麵團中會加入一種植物「胭脂樹」的天然紅色色素(Achiote),使玉米粽整體顏色偏紅,因此也被稱為紅玉米粽。使用香蕉葉並包裹雞肉、番茄、辣椒、肉桂、丁香等香料後蒸熟,在當地常是聖誕節或新年期間的美食。
紅色的玉米粽是瓜地馬拉的特色,多在過節時製作
來源 / Justformami
哥倫比亞・波哥大
哥倫比亞的玉米粽,外型長得有點類似台灣的三角粽,但體積約為兩倍大,以香蕉葉、或竹芋葉層層包裹後隨性一扎,胖胖的像個福袋似的。內線包裹紅蘿蔔、馬鈴薯、豆豆、豬肚、雞肉、和番紅花香料,吃起來的口感非常濕潤、質地很軟,可說是這幾款玉米粽中與台灣粽最接近的。(延伸閱讀:拉丁美洲也有「南部粽」?-波哥大的粽子)
哥倫比亞的玉米粽外型最接近台灣粽,在地的吃法便是要配上一杯熱可可
來源 / Adobe Stock
如此多樣的玉米粽,經歷了上千年歷史的演進,其實沒有一個特定的食譜和包法,就跟隨性熱情的拉丁美洲文化一樣,就算是在同個國家、同個城市,所吃到的玉米粽也有著無限可能。
《南食舖》拉美玉米粽|今年用 Tamales 拉美玉米粽過端午吧!
南南之隅為尋覓與推廣在台各地的世界南方料理,與 2 間知名拉美餐廳 Mama Inca 印加媽媽秘魯餐館 以及 Teotihuacan 墨西哥料理餐廳 合作,推出來自秘魯與墨西哥共 4款端午期間限定玉米粽。
Mama Inca 印加媽媽 秘魯餐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瑞安街31巷1-1號
電話|02-2709-2832
印加媽媽 秘魯餐館位於大安區巷弄中,店面有著拉丁美洲的熱情風格
攝影 / 南南之隅
Mama Inca 印加媽媽秘魯餐館,是少數在台灣專門製作祕魯料理的餐廳。
印加媽媽 秘魯餐館的「印加 Inca」一詞源於古文明,表達一切的起源;「媽媽 Mama」則是代表著大地之母,提供養分給萬物;合在一起而成「印加媽媽 Mama Inca」則是表達了希望透過食物構築連結,傳遞秘魯在地文化與餐飲美食。
老闆兼主廚 Jose 來自秘魯的千年古城、印加古文明的發源地庫斯科(Cuzco),老闆娘於十多年前在秘魯旅行時,因緣際會認識了 Jose,便結下一段情緣,兩人攜手回到台灣,並於2016年時共同創立了這間餐廳。
主廚Jose製作的玉米粽來自秘魯庫斯科在地口味,傳承媽媽的手藝,與對家鄉庫斯克的記憶,他將玉米粉、溫和的祕魯辣醬,包裹豬肉、洋蔥、蛋等內餡,再放入新鮮香蕉葉中,蒸煮後香味四溢,是充滿家庭風味的在地版本。除了正統鹹粽外,他還研發出一款融合可可、丁香以及
Teotihuacán 墨西哥料理 Restaurant & Bar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9號
電話|02-2708-1141
位於東區的粉色小屋,Teotihuacán 墨西哥料理 營造專屬於墨西哥的一角
攝影 / Teotihuacán 墨西哥料理
位於台北東區巷弄的 Teotihuacán 墨西哥料理 Restaurant & Bar 專門製作正宗墨西哥料理。老闆娘 Sophie童年時舉家移居哥斯大黎加,長大後回到台灣,想念拉丁美洲風情與美食,在台灣開設 Teotihuacán 墨西哥餐廳,從調酒師、主廚到店員都是墨西哥人,整間店都帶有濃濃墨式風情。
Teotihuacán特奧蒂瓦坎,是一座位於墨西哥城東北方的古老城鎮,也是曾經存在的拉美古文明,起始於西元前200年左右,擁有大量金字塔與廟宇建築,為現存規模最巨大的古印地安文明遺蹟。
以古文明為命名,Teotihuacán 墨西哥料理 在台灣營造了專屬於墨西哥的一角,今年更於台中市科博館附近開設第二分店,要將墨西哥料理與文化分享給更多人。
南美|Tamales 拉美玉米粽
|訂購出貨說明
南食舖|其他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