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西皮波族(Shipibo)原本是亞馬遜熱帶雨林烏卡亞利河(Ucayali)沿岸的原住民族,在亞馬遜雨林中生活數千年,傳統儀式、藥草與靈的信仰豐富了他們的生活與藝術。近年有一群西皮波族移居都市,以刺繡記得雨林河畔的生活記憶。

西皮波族包含西皮波(Shipibo)和孔尼波(Conibo)兩個族群,他們的傳統文化不同,但隨著通婚與公共儀式相互影響融合,形成現在的西皮波-孔尼波民族(Shipibo-Conibo)。

 

早期西皮波族居住於亞馬遜河的一大支流烏卡亞利河沿岸(Ucayali River),靠近現在秘魯的港口城市普卡爾帕(Pucallpa)。雖然離印加古城很近,但他們並未被印加帝國征服,直到17世紀西班牙征服者入侵,傳教士極力改變西皮波族的信仰,加上20世紀初世界對於橡膠需求暴增,更多歐洲人遷入此處,使得他們長年處於外來及傳統文化的掙扎之中。

 

西皮波族分佈在巴西、厄瓜多、哥倫比亞以及秘魯的亞馬遜叢林中,約有三萬多人,其中有大約兩萬人集中於秘魯的亞馬遜地區,不過由於西皮波族時常遷徙,人口數據並不準確,實際上應該更多。

在高速公路旁建立新聚落

在秘魯首都利馬北部近郊的高速公路旁,坐落一個名為坎塔加洛(Cantagallo)的貧民窟。貧民窟的一邊是汙染臭味嚴重的里馬克河(Rímac),另一邊是聖克里斯托瓦爾山(San Cristóbal Hill),山腰上密密麻麻的彩色房屋,都是從其他山區來這裡討生活的人,他們沒有錢在都市找到可以住的地方,只能在山腰上自己蓋違章建築求生存。

 

坎塔加洛自1960年代興建高速公路時開始有人居住,2000年十幾個西皮波家族因不滿政府腐敗,為了更好的工作及教育機會,離開烏卡亞利河畔的家鄉。他們來到坎塔加洛時,發現這裡有河,跟家鄉有點像,便落腳住了下來。

圖/坎塔加洛的西皮波聚落一景 拍攝/南南之隅

西皮波族以鐵皮搭建屋子,部落水電設備不完整,也沒有排水設施,只透過卡車每兩、三天載水來一次,讓當地居民提水桶出來盛裝生活用水。雖然生活條件不佳,但目前已經有約兩百個西皮波族家庭在這裡生活,甚至有專門給西皮波族小孩就讀的公立小學,採西班牙語及西皮波語雙語教授,且每年都會慶祝西皮波文化節(Shipibo Soy,我是西皮波之意)。利馬有很多西皮波族,但唯有坎塔加洛是唯一以傳統方式生活的西皮波族社區。

 

圖/居民排隊裝生活用水 拍攝/南南之隅

迷宮般的刺繡圖騰

這次接待我們的Wilma,出生於烏卡亞利河沿岸的Panaijo部落。她的先生在20幾年前突然失蹤,可能私自加入游擊隊或被他們抓走,她曾透過死藤水儀式向薩滿尋找線索但沒有下落。她只好帶著6個月大的孩子離開部落到利馬討生活,輾轉來到坎塔加洛,目前製作工藝品維生,也對外來遊客推廣西皮波的傳統文化。

 

西皮波族為母系社會,重大決定皆由女性做主,男人負責出外打獵跟捕魚,女性則透過手工藝換取收入,包括陶藝、刺繡和珠飾,西皮波族的工藝品表面,都有特別的圖紋,以粗細有別的線條,畫出迷宮般的圖騰,西皮波族稱為Kene,他們的生活與世界觀皆隱藏其中。

 

圖/可以打開視野的神奇藥草Viriviri 
拍攝/南南之隅

Wilma說熬製死藤水其中一種植物Viriviri,具有打開視野的功效。原住民以巨骨舌魚的舌頭作為研磨器,將新鮮的Viriviri磨碎、擠出汁液滴在眼睛上,會有一段看到非常遠處的時間,若是獵人就可以更精準看見躲在遠方的獵物。於是西皮波人把握這段無敵時間,把這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記錄下來,成為工藝品上的圖騰迷宮。

 

圖/作為研磨器的巨骨舌魚舌頭
拍攝/南南之隅

圖/Wilma以樹皮跟泥巴製作的顏料繪製圖案
拍攝/南南之隅

Wilma以樹皮跟泥巴煮成顏料,一邊唱歌一邊在布上畫出祖先流傳下來的Kene圖騰:較粗的直線稱為Shoukere,代表領域的範圍;彎曲的線條為Mayakere,粗的是河流、細的是河岸;斜的對角線為Tayankere,代表祖先走過的路,小小的方形則代表一個個家族,就連亞馬遜特有的臭鼬豬跟南美貘都畫在裡面。整張圖的四周則畫上鋸齒或三角形,稱為Anaconda,代表蟒蛇或食人魚的牙齒,具有保護的作用。這些圖騰像是一張儀式樂譜,傳遞與保留傳統薩滿樂曲,作為治療及與自然世界交流的工具。

圖/以家族、河流、道路組成迷宮般的圖騰
拍攝/南南之隅

 

圖/周圍的鋸齒或三角形代表可以保護西皮波族的蟒蛇或食人魚 來源/iStock、南南之隅、Britannica

死藤水的淨化儀式

如今逐漸進入現代人視野的「死藤水」,更是西皮波族長久以來的醫療傳統,對死藤水的使用十分完整深刻。西皮波人認為,受傷後,傷口在神明的幫助下能自行痊癒,但需治癒不只是身體的傷口,有很大一部份是精神的痛楚。因而人們平時需要淨化自身,並透過死藤水等其他藥草,達到淨化和平衡。

 

在淨化儀式時,薩滿(curandero)會讓每位參加者喝下死藤水,並在效用來臨時,吟唱治癒歌曲(icaros),與參加者的靈魂交流,並達到治癒。有時候,薩滿也會使用呼吸、手、煙草和佛羅里達水作為治療工具,改善受療者的能量流動和精神狀態。

拍攝/南南之隅

都市西皮波族的挑戰

由於工商業開發,導致樹木遭濫伐,再加上氣候變遷,西皮波人的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

住在坎塔加洛的都市西皮波族,也無法倖免於困境。2012年秘魯利馬市政府提出了重新安置坎塔加洛居民並建造里馬克公園的計畫,但2015年新上任的政府取消了這個計畫,西皮波族人沒有搬遷,但也沒有合法的土地所有權。隔年的一場大火,更燒毀了480棟房屋。

雖然生活環境不佳,但這群都市西皮波族仍透過製作工藝品、部落導覽等方式,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也讓這珍貴的文化,繼續保留流傳下去。

圖/坎塔加洛的西皮波族社區一隅
來源/Instituto de Defensa Leg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