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王室的象徵:波斯鑲嵌工藝
波斯鑲嵌工藝(Khatam Kari, خاتمکاری)作為伊朗最傳統、精緻的工藝,「Khatam(خاتم)」是波斯語中「鑲嵌」的意思,「Khatam Kari」則是「鑲嵌製作的藝術品」。根據歷史考據,這項工藝源於伊朗西南部城市設拉子(Shiraz),但由於16世紀開始統治中東一帶的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國王對此工藝的興趣與關注,使得鑲嵌工藝蓬勃發展於當時的首都、現今伊朗中部城市——有著「文化古都」之稱的伊斯法罕(Esfahan / Isfahan)。
薩法維王朝的國王阿拔斯一世(Abbas I)
來源 / alchetron
在薩法維王朝時期,鑲嵌工藝是皇室必須學習的一項技術,宮廷中王子在學習音樂、書畫的同時,也必須學習波斯鑲嵌的技法。它象徵著薩法維時期的設計,從宮廷的門、窗、鏡框、珠寶盒、古蘭經盒,乃至於整個建築都能見到。到了18、19世紀時,波斯鑲嵌技術開始沒落,當時的統治者李查汗(Reza Shah)為傳承這項工藝,在德黑蘭、伊斯法罕和設拉子(Shiraz)等城市開設藝術學校,使得鑲嵌技法得以延續。
建於薩法維時期的伊瑪目清真寺(The Shah/Emam Mosque)
來源 / Mohammad Reza Domiri Ganji
從古都伊斯法罕傳承出來的波斯鑲嵌工藝,又稱「骨木金鑲嵌」,是因傳統鑲嵌材料常用木頭、金屬、與駱駝骨頭或象牙製作,現今多數的鑲嵌製品不再使用象牙,而是改為牛骨或是貝殼替代。
透過將各種物料黏捆再一起,並拼貼出幾何圖樣,後進行壓縮並切片取其橫切面的紋路,最後再黏貼到物件上。波斯鑲嵌著重使用物料的天然顏色,不會刻意染色。透過使用不同的木材如松柏、烏木、柚木、玫瑰木,與金、銀、黃銅的搭配,結合出豐富且多樣的幾何。
它的細緻設計非常仰賴工匠的手藝,在每立方公分的體積中,可多達約250塊金屬、木頭和骨頭的拼貼。如此精緻的工藝,更受到國際藝術領域的欣賞,像是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s)的一場藝術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便是波斯鑲嵌木桌,如今保存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Washington)中。
多以幾何圖形呈現的鑲嵌工藝
來源 / makezine
伊朗(Iran, ایران)與波斯(Persia)
從西元三世紀的薩桑王朝時期,人民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Erânshahr」,其中「ērān」指的是「伊朗人」,也含有「光榮、可敬、高貴」之意。三世紀的「Erân」與現在的國名「伊朗 Iran」同源,是自古輾轉至今,伊朗人們對於自己國家的稱呼。
而「波斯」一詞則是歷史上,西方人給予伊朗周邊一帶地區的統稱,來自歐洲古希臘和羅馬時對那一帶的稱謂,據說最早來自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稱呼住在伊朗帕斯地區的人。
「波斯」一詞最早是西方人給予伊朗周邊一帶地區的統稱
來源 / Pinterest
1920年代建立的巴勒維王朝為了跟過去做出區隔,其統治者李查汗於1935年更改國號為伊朗,宣揚愛國主義。因此現在「波斯」通常指1920年代以前的伊朗,或描述該民族自古就有的物件與工藝,如波斯語及波斯地毯;而伊朗則是現在的伊朗。
處於歐亞大陸交接處的伊朗,屬於多民族國家,除了約六成為波斯人,其餘也有著猶太、亞美尼亞、阿拉伯、突厥等少數族群,因而稱伊朗人更像是表明自己的國籍,而非族群。如今大部分的伊朗人都稱自己為「伊朗人(Iranian)」,但待在海外的伊朗人反倒多稱呼自己為『波斯人(Persian)」,是因從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開始,西方媒體常描述伊朗為恐怖主義國家的形象,而波斯的稱呼可以減少部分刻板印象。
鑲嵌工藝精髓所在,傳承千年文化的古都:伊斯法罕
波斯鑲嵌工藝的起源,來自伊朗古都伊斯法罕(Isfahan, اصفهان),在古波斯語中有著「軍隊的集會地」之意。這個城市已存在超過兩千年之久,成立於西元前500多年,由波斯帝國創建者居魯士大帝所建立,曾是城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伊斯法罕位於伊朗的中部地區,作為穿越南北和東西兩條主要道路的交匯處,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這個城市經歷了數位不同王朝的統治,其中也經歷過毀壞與再次被興建,直到16世紀薩法維王朝時期來到鼎盛,成為當時的首都,可說是伊斯法罕城市的黃金時代。
它所傳遞的文化之多,使得當地有著人們朗朗上口「伊斯法罕半天下(Esfahānnesf-e-jahānast)」的諺語,意旨「伊斯法罕所擁有的文化豐富度,等同於半個世界之大」。這座城市保有許多歷史建築、紀念碑、繪畫、和文物,以伊斯蘭風格建築、寬敞林蔭大道、宮殿、波斯鑲嵌的清真寺和宣禮塔而聞名,其城內的伊瑪目廣場(Naqsh-e Jahan Square, میدان نقش جهان)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伊瑪目廣場與精緻的波斯鑲嵌建築
來源 / travelopersia
時日至今,這座城市仍保有它往日的輝煌,作為伊朗最主要的城市之一,有著中東和北非地區最大的鋼鐵生產公司,也有國際機場、地鐵等交通建設;同時也是波斯工藝品、地毯、紡織品及蜜餞等傳統食品的生產地。
波斯鑲嵌工藝過程
步驟 1:將各色木頭、骨頭(或貝殼)和金屬等材料切割成寬小於0.2公分、長約30公分的薄片,將這些薄片鑲嵌、黏貼在一起,塑造出三角形。
步驟 2:設計好整體圖形後,將每個小三角拼湊形成一束鑲嵌棒狀物,並用繩子和膠水固定24小時。
步驟 3:待鑲嵌棒狀物乾燥後,縱切下0.1公分的鑲嵌切片,再黏貼上所要裝飾的物件表面。
步驟 4:將表面磨成光滑後,上油、擦亮、最後再塗上固定漆即可完成。
透過將各種材料黏貼再一起,而形成的鑲嵌束
來源 / makezine
切成0.1公分厚的鑲嵌薄片
來源 / makezine
南方工藝 x 伊朗 Khatam Kari 波斯鑲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