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我們像是一棵樹,而泥巴,是我們的文化與生活」

回到最原初的瓦哈卡陶器

流傳千年的陶器文化

南南之隅曾介紹墨西哥木雕神獸「阿萊布里赫(Alebrijes)」迷人可愛的神獸來自於墨西哥著名的文化藝術重鎮-瓦哈卡(Oaxaca City)。這個位於墨西哥南方的城鎮,除了雕刻、金屬等飾品工藝之外,還有著流傳兩千多年的陶器文化與工藝。

 

瓦哈卡的陶器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600年的薩波特克古文明,多與神靈、信仰有關。出土的是陪葬的骨灰盒,還有祭祀時的焚香器皿,這些陶器上多有著精緻雕塑與象形文字,描述古曆法中的神靈,或是逝去的祖先。除了陪葬以及祭祀外,還發現未裝飾的素燒陶器,是日常用的炊具。

圖 / 瓦哈卡出土,薩波特克與雷之神座像
來源 / Wikimedia

圖 / 瓦哈卡出土,日常使用的三腳架支撐陶碗
來源 / Arizona Museum

百花齊放的瓦哈卡陶藝文化

由於被周圍群山環繞,相對隔離的瓦哈卡受現代工業及塑膠技術的影響較晚,多少延續了自身原有的製陶文化,現在仍有70多處製陶村落,並保有古老的製陶方式。對他們而言,陶器不只是「回憶」,而是一項功夫、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手藝。

而要製作出陶器,先決條件便是適合的泥土,而瓦哈卡擁有豐富、適合製陶的泥土。

原為河谷地形的瓦哈卡,是多處河流匯聚的地方,隨著河流的沖積,這裡因而擁有豐富的沉積岩,含有多樣的有機物質、石灰與礦物結晶。在砂與礫之外,沉積岩內還有著顆粒結晶最為細小、質地滑順的「黏土」,其實就是在河床周圍、與田地裡隨處可見的泥巴,而這就是製作陶器的主要材料。

圖 /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的瓦哈卡省
來源 / 南南之隅

要仔細計算這些黏土與礦物成分實為困難,不同的礦物比例也造就出多彩多變的陶器色澤。而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獨門秘方,在這些村落當中,就有超過30多種的古老製法,以下是瓦哈卡的三個最知名的村落,介紹他們三種不同的製陶工藝:

 

  • 赤泥陶器-​聖馬可特拉帕索拉
  • 亮黑陶器-聖巴托洛柯尤特佩克
  • 綠釉陶器-聖瑪麗亞阿佐姆帕

圖 /瓦哈卡有七十多處的製陶村落,此為三個較知名的村落
來源 / 南南之隅

中部村落聖馬可特拉帕索拉(San Marcos Tlapazola),就用含有赤鐵礦的泥土燒製顏色溫暖的「赤泥陶器」,或是置於樹枝堆中進行焚燒,使其碳化成黑色的陶器,是最傳統的製陶方式。
 

另一個村落聖巴托洛柯尤特佩克(San Bartolo Coyotepec),則是在古老製法中意外的造就出「特色陶器」。一開始就跟其他村落一樣,製作的陶器以實用為主,村民們會把灰色陶罐拿來裝酒水、牛奶等飲品。但在1950年代,村莊裡一位女性羅莎(Doña Rosa Real)發現了一個秘密:如果在烘烤前先拿石英石打磨陶罐,並且將烘烤時數從13到14小時降低為8到9小時,陶罐會變成閃亮的黑色!而後閃亮的黑陶便成為這裡最為知名的特色。

 
第三個製陶村落聖瑪麗亞阿佐姆帕(Santa María Atzompa),則受到西班牙殖民的影響。16世紀時,西班牙帶來了鉛釉的彩釉技術,以低溫的方式使得陶器表面能變得鮮豔亮麗,這改變了瓦哈卡的製陶方式。聖瑪麗亞阿佐姆帕原為大宗陶器的生產地,多製作灰黑色陶器,由於彩釉技術的引進,他們開始製作出青綠色的陶器,並在壺口、周圍黏貼花鳥的裝飾,製造後大量輸出到西方國家。

 / 馬可特拉帕索拉-赤泥陶器
來源 / Mujeres del barro rojo

圖 / 聖巴托洛柯尤特佩克-亮黑陶罐
來源 / Tekiti

圖 / 聖瑪麗亞阿佐姆帕-綠釉陶器
來源 / Jaguar

哪裡有食物,哪裡就有陶

兩千多年以來,從薩波特克到印加文明,這些村落與泥維生,捏塑出生活中常見的鍋、碗、盆、盤,像是料理、承裝玉米餅的烤盤、燉菜用的小扁鍋或是做菜用的碗。陶器成為桌面上、烹調當中最常見的物件。在瓦哈卡,烹煮與陶器是密不可分的,不僅用來盛裝食物,製作出的陶器可直接用於火烤與料理當中。

來源 / 合作工坊

圖 / 玉米餅為墨西哥的主食,如同台灣人的米飯,是生活當中缺一不可的食物
來源 / Jean-Claude Teyssier

如墨西哥的主食:玉米餅 (Tortillas),也與陶息息相關。無數個世代以來,在廚房的低地上,用木材升火,以石頭、磚搭建起來的爐火上,有個又大又圓的烤盤 Comales,是許多人家裡必備的料理用具。而 Comales 便是專門用來烤製玉米餅的扁平圓盤,是傳統上家戶中常見的陶器,也成為家庭裡不變的味道與記憶。

 

到了20 世紀,現代工業興起,用玻璃、鋁、錫和塑料等材質,大量製造出耐用又方便的器皿銷入市場,儘管瓦哈卡因地理位置環山而繞,原民文化豐富繁盛且受殖民與現代工業衝擊的時間較晚,不過當塑膠製品遲了半世紀襲捲而來時,陶藝師們的工藝仍然受到極大的挑戰。

墨西哥政府見此也開始推動各式政策,意識到鉛釉對於當地陶器市場的衝擊,推動「無鉛陶器」,並開發無鉛釉料,聖瑪麗亞阿佐姆帕的綠釉產業慢慢走向衰落,他們開始回歸原初的古法製陶,結合新型的無鉛彩釉技術,創作出更多不一樣的陶器。

為了往外推廣,當地婦女們踏出村莊尋找靈感,更成立「合作社」將工藝師聚集起來,互相交流,發展出像是小豬器皿、人臉花器等新型設計;或是用不同的燻燒方式,讓陶器有新的變化。儘管一開始要製作非實用性質的陶器,其實讓這些陶藝師們相當的疑惑,但後來持續更多的創新與外界肯定,也讓這裡的藝師接受與時俱進,瓦哈卡的陶器也越來越多新意。
 
 

來源 / 合作工坊

圖 / 創新的燒陶方式,讓陶器充滿變化
來源 / 1050°

圖 / 回歸古老製法加上新型的彩釉技術
來源 / 合作工坊

赤陶的女兒:赤泥陶器的製作方式

在這些製陶村落中,從蒐集陶土到燒製陶器皆為村落婦女的工作。穿著顏色亮麗的蓬蓬洋裝與刺繡花邊圍裙,婦女們從泥地中收集泥土並將其轉化為可燒製的陶土,低跪在地上、彎著腰用手搓揉著泥土,即便沒有手拉坏、旋轉盤,她們巧妙地運用自己的雙手,時而快速拍打,時而溫柔用掌心塑形,搭配著不能再簡單的工具,如一片小皮革、玉米芯,便能完成一個又一個陶器。她們是「赤泥的女兒」(Women of Red Clay),是製陶工藝裡最亮麗的身影。

步驟 1:蒐集赤泥

每年冬季將末採收完玉米後,婦女們會搭上發財車,前往村落外圍的玉米田,用木棍鬆動土壤,蒐集淺褐色的泥土。之後,發財車會載她們到山腳下,帶著麻布袋、編織籃,她們徒步上山,蒐集另一種紅色泥土。就是這兩種泥土,給了當地陶器溫暖幸福的顏色。

圖 / 女們揹著袋子、頂著籃子,出發去找紅色的赤泥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圖 /剛撿拾出的泥塊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步驟 2:製作陶土

製作陶土的過程繁複。取得泥土後,先去除泥土當中不必要的石子與雜質,其中的赤泥土需先曬成泥塊,再磨成細粉;而另外一種則與水混和製成泥漿。而後在空地上撒上紅色細粉、鋪上泥漿,再進行曝曬,才會成為可燒製的陶土初型。

圖 / 製作陶土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圖 / 先在地面上灑上一層細砂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圖 / 再將泥漿平鋪在沙上曝曬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步驟 3:徒手塑型

準備完陶土後,就可以開始製陶。將陶土混合著沙與水,不斷的推揉,以調和黏度與濕度。

不同於一般手拉胚時有電轉盤輔助,當地的陶藝師依然是徒手捏出形狀,至多搭配唾手可及的如玉米芯、裁切的籃球皮等當工具。裁切的皮混合著沙,墊在陶器下方,便可輕鬆地靠著手掌的力道讓陶器在慢速的旋轉當中塑形,或將皮革沾水捏著慢慢旋轉,可使陶器邊緣更加平滑整齊。

圖 / 用相當簡單的工具,如:石頭、玉米芯、軟&硬的皮革等輔助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圖 / 玉米芯如同擀麵棍一樣,可以延展陶土
將陶器置於皮革上方,搭配細沙,可簡易旋轉
來源 / Cesar Rodriguez

步驟 4:風乾與拋光

塑形完的陶器待一至二天的風乾,稍微變硬且顏色變深後。婦女們便會使用從河流中撿拾的鵝卵石替陶器拋光。

因鵝卵石平滑,形狀不一,需挑選適合的形狀,快速摩擦陶器內外,使陶器表面更加光滑光亮。

圖 / 以鵝卵石拋光陶器
來源 / Philip Nix

步驟 5:燒製

婦女們會將製作好的陶器放在空地當中堆疊,待堆出一座陶器山後,便開始準備火堆燒製。將木頭、枝葉、動物糞便等可自然取得之原料填滿、覆蓋陶器。不同村落有不同的燒製方式,傳統上以開放的材燒為主,不過會產生大量的煙灰,現在有些村落也製作大型的磚窯進行燒製。

圖 / 古法燒製陶器
來源 /Nido 

瓦哈卡陶器可以說是最原初的陶器,依然用最簡單、最傳統的方式燒製陶盤、陶碗,也就是風、土、水、火這些最根本元素的變形。用掌心捧著的陶碗,依然仍能感受到工藝師手掌的力量、材燒的溫度與千年的歷史痕跡。

儘管有著精湛的製陶工藝,當地村落仍面對著貧窮的問題。瓦哈卡為薩波特克原住民最大的居住地,身為發展較緩慢的地區,土地貧乏、資源稀缺使得原住民村落依然生活困頓。村落中的年輕男子,多離鄉前往美國從事勞動工作,留下的婦女們製陶、燒陶,再拿去市集販賣,成為村落婦女主要的收入來源。

墨西哥|Barro Rojo y Negro 古燒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