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聽到大洋洲你第一個會想到什麼?是艷陽高照的熱帶島嶼,還是擁有沙灘、比基尼、各式水上活動,愜意地享受人生的渡假勝地?

南南曾介紹來自非洲、中南美洲、中亞、南亞跟東南亞的物件,這次我們延伸到廣衾的「大洋洲」,一同來認識一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包袋:它是可以扛小豬、背嬰兒,甚至還被當作當地選舉投票箱的「畢倫包(Bilum)」。

大洋洲,是世界六大洲裡總面積最小的,除了紐西蘭、澳洲外,大多為散佈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總計約有1萬多個島嶼。若從地圖上看大洋洲,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一定是新幾內亞島(New Guinea),它是太平洋上最大的島嶼,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島。然而不只是面積大,新幾內亞島還因歷史淵源,被硬生生地分成兩個國度:西邊為印尼,東邊則是巴布亞紐幾內亞。

圖 /紐幾內亞島被劃分為兩個國度
來源 / 南南之隅

1511年,當葡萄牙人第一次來這座島嶼時,由於當地區民的膚色偏黑,與非洲國家赤道幾內亞相似,因而將此島命名為「新幾內亞島」;直至19世紀初荷蘭人來此探勘,趕走了葡萄牙人,而開啟往後100多年的爭奪新幾內亞島之戰。

歐洲各國相繼來到此島,最初荷蘭與德國以東經141度在此地劃定勢力範圍,定下了新幾內亞島命運的格局。而後又有英國、法國等國家,讓新幾內亞島歸屬不斷歷經變化。二戰時期,東新幾內亞交給澳洲託管,直至1975年脫離澳州的管轄,宣布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之一。

圖 / 1885 年英國軍隊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升起英國國旗
來源 / BBC

遺世獨立的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西鄰印尼的巴布亞省,東邊及南邊則與索羅門群島、澳洲隔海相望。除了最大的新幾內亞島外,巴布亞紐幾內亞還有大大小小600多座島嶼,是國土面積比日本還大的世界第三大島國,擁有豐富的海島文化。

此外,新幾內亞島上多為群山隆起的高地,樹木繁茂生長成森林,導致部族之間交流不易,各部落至今仍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及傳統儀式。據研究統計,全球現存7100多種語言當中,巴布亞紐幾內亞就擁有了800多種,顯示出這裡豐富與多元的族群,也成為人類學家趨之若鶩的地方。

但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神祕直至19世紀,當西方殖民者相繼來到,許多部族才陸續被人所知。不過,如今還有許多與世隔絕的部落,像是在印尼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兩國邊境,有個名為科羅威(Korowai)部落,是現存唯一一個還有食人儀式的地區。一直到 1970 年代後期,當人類學家進入科羅威部落進行研究時,當地人才知道原來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其他民族的存在。

圖 / 科羅威部落的傳統住屋,建立在高處上,保護自己免受昆蟲、掠食者與惡魔的侵害
來源 / Clarin

各部落都有的畢倫包

不過,在新幾內亞島上如此多種、相異的文化中,卻有一個相當普及,幾乎可以在所有村落、部族中找到的物件,那就是「畢倫包 Bilum」,一種用植物纖維製作出的草編包。
 

畢倫包,可以說是巴布亞紐幾內亞最重要的包包。看起來像是平時常見的手提包或斜背包,但傳統上畢倫包是要橫戴在頭上的,用頭部及背部身體的力量平衡與支撐,因此得以背負較大的重量。
 

畢倫包的歷史可追溯至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史前時代,當史前人們從其他陸地來到了這座太平洋島嶼,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以狩獵與採集維生。他們開始用常見的自然資源發展出簡易的維生工具,將食物、物品聚集起來,逐漸形成定居與群聚的社會,並開始嘗試將植物纖維製成的繩索打結、纏繞,因而出現了畢倫包的原型。

圖 / 各種不同形式的畢倫包
來源 / waddingtons

圖 / 將畢倫包橫戴在頭上
來源 / kemenparekraf.ri

圖 / 將嬰兒放進畢倫包中
來源 / Brigitta Hauser

生命之包來自超過一千種的植物

不管你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哪個部落的人,生活幾乎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畢倫包,可以用它來背負農作物、木材等各式物品,或是獵捕到的豬隻、魚獲,不過最特別的是,畢倫包竟然還是一個育嬰袋!


巴紐其中一種官方語言-巴布亞皮欽語(Tok pisin)中,「畢倫 Bilum」最原初的意思是「子宮」,代表著生命的起源,同樣的字詞也指稱「畢倫包」,它上窄下寬的三角形狀,倒過來就像是女性的子宮。將小孩放置其中,如同回到了母體般,無論是陪著母親出門在外務農,或是在家裡午覺休息,只要將嬰兒放在畢倫包之中,就能讓他們安詳地睡去,是當地婦女重要的育兒方式。

雖然說各部落都有畢倫包的蹤跡,但每一個部落所製作出來的畢倫包無論是材質、樣式、大小都不一樣,光是可用來製作畢倫包的原料,目前就找到超過一千種以上的植物。因居住環境不同,各部落製作草編包的原料會因當地植被而變化,沒有特定的植物種類,通常取自植物的莖、葉或樹皮,將其敲打、括除多餘的葉肉,抽取其纖維,再將纖維捻成線,染色與編織製作出的包包不但具有韌性且有彈性,極為堅固耐用。

圖 / 以植物纖維編織纏繞的畢倫包
來源 / Goole Art & Culture

裝著太陽的畢倫包

除了裝載日常大小生活用品的畢倫包外,還有小至如同指尖般能配戴在身上的護身符,以及儀式、祭典所使用的畢倫包,這些包袋有著不同的意涵。例如在巴紐的中部城鎮戈羅卡(Goroka),男性戰士會配戴一個專門用來戰鬥的畢倫包,可以用來裝箭,掛在背部上,以便戰士可以從背包握起箭進行戰鬥,為男性所專屬;或是專屬於巫師,用來放置藥草,在儀式中使用,是一個具有靈性的畢倫包。

 

關於畢倫包還有一則有名的傳說:在世界還是一片黑暗的時期,人們住在洞穴之中不見天日,一天一個男子突然看見一個閃爍的光芒,於是他跋山涉水,終於找到光芒的來源。他偷看見了一位老巫師,正拿著針與線製作一個袋子,袋子裡裝著一個發亮的東西。於是男人便趁巫師不在的時候,把袋子給偷走了。最後在混亂之中,光芒從袋子溜出去而變成今日的太陽。在這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古老傳說中,畢倫包便是能裝著太陽的網袋

 / 儀式使用的畢倫包
來源
 / Goole Art & Culture

將生命纏繞在一起-畢倫包工藝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編織畢倫包是女性的工作,一般女孩約5至6歲開始,便會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畢倫包。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文化傳承,是身為巴布亞紐幾內亞人的身分象徵,更是祖先千年來的傳統。每年農忙、咖啡季結束時就是編織畢倫包的時節。傳統畢倫包使用天然的植物纖維編織,從植物的取得到一個包包的誕生,約需數星期至數月的時間,全程都用雙手完成。

步驟 1:採集植物

製作畢倫包沒有特定的植物種類,小型灌木、大型樹木或是龍舌蘭屬植物都可以用來製作畢倫包,以下以劍麻製作畢倫包的過程為例。當地婦女採收劍麻莖後,要先用刀把帶刺的地方削除、並將莖幹砍成兩半,讓汁液流出、變成接近白色的纖維。

圖 / 採集、割下劍麻莖,並重新種下劍麻幼苗
來源 / Bilum and Bilas

步驟 2:抽取、染製纖維

接著用木棍敲打出汁液後,再用小刀刮除剩下的雜質,直到雜質清除後,才能拉出其中一根劍麻纖維將原料捆成一綑,放置水裡洗淨,在太陽下曝曬。需要曬半天至一天。

一綑綑的劍麻曝曬完成後就可以保存起來。要編織時,得先用水稍微沾濕,避免太過乾燥的纖維於搓揉時斷裂損壞。

圖 / 刮除剩餘雜質,以取得纖維
來源 / Bilum and Bilas

圖 / 取得的纖維還需曬半天至一天
來源 / Bilum and Bilas

除了植物的原色外,也會使用天然的染料將纖維染色,最常見的四種顏色為「黑、白、黃、紅」,正好是就巴布亞紐幾內亞國旗的顏色,是他們非常重要的四原色。

圖 / 薑黃是最常見的黃色色素,也用來製作巴布亞紐幾內亞的草裙
來源 / Juicing for Health

圖 / 巴布亞紐幾內亞國旗
來源 / Wikipedia

圖 / 複雜的圖騰
來源 / Philippe Peltier Mission

步驟 3:編織畢倫包

首先需拿兩三條細纖維,用手掌在大腿上部滾動,以成為一條細線,將兩條線再次扭轉成為兩股線。而後用細針在線絲裡穿梭,將線纏繞,類似縫合的技巧,在充滿節奏的韻律中將所有網格編織在一起,織出複雜而獨特的圖案。傳統上各部落、各家庭有自己的圖案與設計,代表著部落群體、信仰或個人的身份地位,若是其他部落也想試著編織相同的圖案則必須得到原部落首長的同意才可以。

 

來源 / UNESCO

當代的畢倫包

​畢倫包發展至今,也難逃外國仿冒、傳統技藝流失等問題。不過即便現在,畢倫包依然在巴布亞紐幾內亞25個省份持續被使用,當作日常的購物袋、書包,甚至在一些較偏遠的鄉鎮,畢倫包還被當作「投票箱」,作為推廣選舉的工具,用當地居民最熟悉的物件當作放置選票的容器,更加親切也因而使投票率增加。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畢倫包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畢倫包逐漸受到重視,成為當地婦女輔佐家計的重要手工藝活。隨著現代化生產的線材進入巴布亞紐幾內亞,畢倫包的顏色也越來越豐富,融合了人工纖維、動物纖維,畢倫包的款式越來越多樣,也有代表現代社會時事的圖案出現,像是步槍AK47,反映了部落之間的戰爭與暴力,並有反暴力的呼籲。

如今年輕一輩的女性重新投入了畢倫包的製作,在市場上販售,不只增加收入,也讓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傳統工藝與文化精神得以傳承下去。

圖 / 現代形式的畢倫包
來源 / Casoar

圖 / Google為紀念畢倫包所做的網站圖樣
來源 / Google

巴布亞幾內亞|Bilum 畢倫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