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Batik 代表印尼人們的文化認同,透過各式蘊含美麗象徵的顏色和圖案,鮮活如生地傳承了印尼祖先的精神,讓世人見證印尼傳統的豐富。

華美的極致-印尼民族工藝Batik蠟染

蠟染Batik 是印尼最享譽盛名的傳統工藝,也對許多國家的布料服裝產生深遠影響。蠟染工藝之細緻繁雜,在過去讓藝師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各國元首訪問印尼,往往會前往拜訪。

蠟染服飾也被音譯成「巴迪服」,在印尼屬正式服裝,就如同西裝,常見於商場、婚禮、宴會或是國家重大節慶等正式場合。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將印尼蠟染(Batik Tulis Indonesia)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印尼政府更將每年10月2日定為「印尼蠟染節」,並鼓勵人們每週五穿Batik 上班,是人們心中公認的「國服」。

爪哇島的百年蠟染傳統

印尼蠟染發展以爪哇島最盛,起源於十七世紀中爪哇馬塔蘭宮廷。「Batik」一詞源於爪哇語,由「Amba」(描繪)和「Titik」(點)兩個單詞所組成,亦即「一點一點描繪圖案」的意思。「Batik」一詞可代表製作的工藝,也可指製作完成的布料。

Batik 採用「蠟染」技術,以混合了石蠟、蜂蠟與樹脂的蠟,將豐富的圖形畫在布上正反兩面,接著再浸染顏料,由於蠟會隔絕染料,塗蠟的地方保持原布料顏色,沒有塗蠟的地方則會上色。浸染完成後,再用熱水煮去布上的蠟,去掉蠟便出現染色與原布色形成的紋路。若是要使用多種顏色,就要多次重複同樣的流程,由最淺的色開始到最重的色,每次染上不同顏色,是非常精細費工的工藝。

 

圖/用蠟描繪出圖樣,此圖樣不會被染色,其餘白色部分會被染色
來源/jnjbatik

圖/19世紀中葉開始流行的蓋印
來源/theasianparent

傳統上,婦女會用一尖嘴的銅壺筆(copper canting),一筆一劃以熱蠟緩慢地描繪圖案,需要高度的專注力。19世紀中葉後,模板印章開始流行起來,最受歡迎的圖案都被做成印章,不需再手繪,大量提升生產效率,但依然是屬於傳統的工法。

 

蠟染布非常華美、精細,極為費時費工。

因其傳統做工不易且各類圖案逐漸失傳,過往的老布價格也水漲船高。

蠟染的製作工序

步驟一:設計圖樣

工藝師會在紙上先設計圖樣,再用鉛筆將圖樣轉繪於白色織布上。

圖/在白色織布上沿著紙上圖樣描繪
來源/dsource

步驟二:初次塗蠟

蠟染的重要工具是「銅壺筆」。其筆身為木製或竹製,前端有一朝上的開口,最末端有一細管。工藝師會用上方開口舀入並盛裝熱蠟,再對前端細管吹氣以確保其暢通,使蠟能順利通過細管。接著便能沿著圖案,滴蠟塗在布料的正反兩面上。

 

圖/根據繪製圖樣的需求而有不同款式的銅壺筆
來源/journeytobatik

圖/用銅壺筆舀出、盛裝熱蠟
來源/wikipedia

圖/為確保尖端銅管暢通而對其吹氣,使蠟能順利通過細管
來源/wikipedia

步驟三:浸染

用熱蠟畫成圖案後,便會將布料浸入染料進行染色。蠟染使用天然染料,常見的染料物質有Jelawe 毗黎勒果皮(綠色)、Merr  呂宋毛蕊木、Jambal 盾柱木、Tingi 角果木、Secang 蘇木等。

步驟四:晾乾

將布料置於通風處晾乾,不得曝曬。

來源/南南之隅

來源/南南之隅

步驟五:水洗

浸染後會進行水洗,目的在於將多餘未入色的染料洗去。

步驟六:脫蠟

將染好、風乾且確定不掉色的布料放入熱水中煮,攪動布料使蠟融化脫落。透過此方式分解出的蠟能被回收再次使用。

來源/gettyimages

來源/fotokita.net

蠟染的圖案傳統

蠟染Batik圖案象徵著不同意義。中爪哇的文明歷史悠久,曾吸收佛教、印度教的文化元素,但後來以伊斯蘭信仰為主流,故紋飾多以植物、幾何圖案為主。

同時,爪哇皇室也規範特定圖紋為皇室專用,如巴冷紋(Parang)、嘉應紋(Kawung)、蘇門紋(Semen)等紋飾為皇室專屬紋樣。例如,外形似劍的巴冷紋代表安全,傳說中爪哇王子 Panja 因穿著它而免於被傷害;嘉應紋則是當地盛產的棕梠,象徵有益的、有用的,這圖像有時也被視為蓮花,象徵長壽與純粹。

圖/巴冷紋Parang),外型似劍,代表安全
來源/De inlandsche kunstnijverheid in Nederlandsch Indië

圖/嘉應紋(Kawung),象徵蓮花或棕櫚
來源/fimela

每個地區的蠟染布有著不同風格。例如中爪哇的蠟染風格柔和低調,南蘇拉威西的風格則是明亮的色彩、自然的圖案。蠟染的多元圖紋也反映了不同外來文化對印尼的影響,包括阿拉伯文書法、歐洲花束、中國鳳凰、日本櫻花或印度孔雀等,容納不同文化風貌使得印尼蠟染更是獨特美麗。

圖/具中國元素的蠟染布
來源/lianrohima

圖/受日本風格影響的蠟染布
來源/pixels

主要圖案之外的裝飾性細節:Isen-Isen

Isen-Isen這個名字來自爪哇語,意思是「完整」,指在蠟染主要圖案外的裝飾性圖樣。Isen-Isen的功能在於填滿主要圖案與圖案間背景的空白,或強化主要圖案的特色,因此它的色彩與主要圖案對比鮮明,使整塊蠟染布看起來更豐富有趣。技術精湛的工藝師腦中通常會有數百種Isen-Isen,製作上不僅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大量時間。在現代蠟染中,Isen-Isen不再用於填滿整塊布料,而只在真正需要的部分添加,目的是使蠟染看起來不會過度飽滿,最終失去整體美感。

圖/Cecek,由一系列圓點組成,為最廣泛使用的 isen-isen 之一

來源/ISEN-ISEN Dalam Batik Tati Suroyo

圖/Galaran,以對角線方式呈現,為相同且重複的平行線圖案

來源/ISEN-ISEN Dalam Batik Tati Suroyo

圖/Beras Mawur,類似於散落的米粒 (mawur),象徵共同繁榮

來源/ISEN-ISEN Dalam Batik Tati Suroyo

圖/Manggisan,圖案形狀像山竹果。有時也稱為silit manggis

來源/ISEN-ISEN Dalam Batik Tati Suroyo

蠟染布的向外傳播

蠟染是印尼政府致力保護的民族工藝,除了列為正式國服外,也曾為了保護工藝傳統而禁止歐洲公司的工業化仿製品。

 

遠在1850年代,一間名為Vlisco的荷蘭公司得到了印尼蠟染的樣品,當時印尼仍採用純手工費時費力的方式製作蠟染布,商人看見以機器大量生產的商機,便開始研發用滾筒印刷技術製作蠟染布,成功生產出第一件印花的蠟染布。之後Vlisco將大量的仿製蠟染布料外銷至印尼,在當地形成熱銷,卻因相對便宜的價格而嚴重衝擊到印尼本地勞力密集的傳統蠟染產業。於是,當地政府下令禁止進口。投入龐大資金研發與機器設備的Vlisco,開始將眼光投向新的市場「非洲」。

 

這類以機器生產印花布料容易造成裂痕,在印尼被視為不完美的印花裂痕,到了非洲消費者手中,反倒成了有辨識度的特色。20世紀左右,Vlisco的仿製蠟染布料便以「Dutch Wax」(荷蘭蠟染)聞名,雖然迄今依舊可以看見蠟染的影子,但漸漸融入非洲當地的印花設計,也讓他越來越有「非洲味」。

深入印尼文化與生活的蠟染

大約從15世紀開始,Batik才成為日常服飾,一開始是專屬於爪哇王國皇室及皇宮人員的穿著,而且每個王國都有自己的代表圖案,不能隨便使用別人的圖案。

如今,Batik已相當普及,在印尼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出生時保佑嬰兒平安的嬰兒背帶,到下葬使用的衣著,貫穿印尼人的一生。生日、青春期、單身、成年、訂婚、結婚、生病、避邪乃至死亡,各個階段都有特定圖案的蠟染服可以穿。如母親在懷孕期間穿著的蠟染服,上面的圖案就代表禱告和祝福。

現代潮流中的蠟染

時至今日,曾經的皇室禁紋已成為當代的蠟染流行紋樣。但身穿傳統的皇室圖案,仍被視為簡單莊重的象徵,到任何場合都不會失禮。除了上述提到的巴冷紋(Parang)、嘉應紋(Kawung)外,時至今日還是經典圖樣的還有蘇門紋(Semen)、紋(Truntum)等。
 

蘇門紋(Semen)在爪哇語中意指「幼苗」或「發芽」。據說此圖案是由一位國王(Sri Susuhunan Paku Buwana IV) 在 19 世紀初創作的,旨在提醒他的兒子留意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格言:保護宇宙,顧及人民繁榮,保持堅定,高尚,公正,寬容,偉大,並捍衛自己的地位。
 

這八項原則反映在八個主要圖案中:山、金翅鳥(garuda)羽翼、生命之樹、火焰、水、鳥、鹿和王冠,而背景通常充滿了微小的捲鬚(ukel)。這所有圖案綜合起來的意義在於,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歸功於全能的神(the Almighty: God),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守護宇宙。

圖/具有生長、發芽之意的蘇門紋(semen)
來源/garlandmag

圖/象徵真愛再生的Truntum
來源/wadaya

Truntum紋則代表爪哇人流傳已久的愛情故事。Truntum 詞源來自爪哇語,意思為像春天的花朵一樣再次生長和開花。18世紀時,梭羅王室有一對相愛的國王與皇后,但皇后發現自己無法懷孕,國王又忙於政務而忽略她,兩人的愛情漸消,國王便決定離婚。還愛著國王的皇后,只能向上帝祈禱他們的愛像從前一樣生長,像花朵一樣重新綻放。一邊祈禱,一邊將日夜相伴的星夜和花朵畫在布上。過了很久,國王發現了這塊美麗的蠟染,並注意到在星夜下繪製蠟染布的皇后,兩人便重歸于好,Truntum 因而有「真愛再生」之義,如今則代表對愛忠心,在梭羅、日惹等地的傳統婚禮中,是祝福新人永浴愛河的象徵。

如今印尼的蠟染已不限於傳統的布料,更有許多蠟染品牌興起,從布料的選用及款式的設計各有不同風格。從設計師品牌Iwan Tirta、Parang Kencana Batik,到以漸層和渲染圖顯優雅風格的Alleira Batik等,充分滿足不同需求的人們穿著。

 

由此可見,除了傳統圖樣外,今日蠟染的風格已走向豐富多元,不僅象徵工藝師、設計師所擁有的當代審美,更打破一般人對蠟染繁複、繽紛的既定印象,除了更適合日常穿著外,也能讓從未接觸過蠟染的人們開始認識、愛上這個傳承百年的美麗文化。

當代的蠟染服飾除了日常化、普及化外,也十分國際化。如國際知名的現代蠟染服裝設計大師伊爾萬.提爾塔(Iwan Tirta),以高調奢華風格,線條精緻、大器且醒目的圖紋,多次登上Vogue、Bazaar等國際時尚雜誌,客戶群包含世界領袖到知名人士精英。

 

陸續也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2016年,印尼設計師Denny Wirawan與永續與文化平台Bakti Budaya Djarum Foundation一起將印尼蠟染帶上紐約時裝週。許多歐美設計師以蠟染為作品的靈感來源,國外藏家也熱衷於蒐藏印尼蠟染作品、訂製蠟染服。

印尼|Batik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