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使用葫蘆作為瓢盆、樂器,是世界常見的文化傳統,然而將視角轉到秘魯,葫蘆上竟刻有細小的線條與繁複的紋路,這是傳承四千多年,位在秘魯中部萬卡約(Huancayo)的葫蘆雕刻工藝。
葫蘆的身世
葫蘆的拉丁學名為Lagenaria siceraria,意思是「朝聖者的葫蘆」。究其身世,英國植物學家弗農·希爾頓·海伍德認為葫蘆是「人類栽培的最原始的植物」之一,早在公元前12世紀於非洲與美洲便已發現葫蘆的存在,推測是原生於非洲,隨著人類遷徙或漂浮傳入美洲,一萬年前已在美洲種植並廣泛應用,因而在南美各國都有不同的俗名,如秘魯是mate或calabaza,智利是guada或jícaro等。
對台灣人而言,葫蘆(包含扁蒲、瓠瓜)是入菜的食材,其實葫蘆成熟後的「木質化」特性,在塑膠發明前常被用來當作容器,台灣早期農村的水瓢也是用葫蘆剖開製作而成。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Oaxaca)雖然也有類似的葫蘆果實酒杯,則用葫蘆樹的果實製作而成,用來盛裝品飲梅茲卡龍舌蘭酒(延伸閱讀:墨西哥也有濟公的酒葫蘆?葫蘆果實酒杯Jicaras)。但樹葫蘆(Crescentia cujete)為炮彈果屬,與葫蘆事實上是截然不同的植物。
來源/wiki
而目前發現最古老的葫蘆工藝,是美國考古學家朱尼厄斯·伯德 (Junius Bird)在秘魯西北部沿海的華卡普列塔(Huaca Prieta)發現的兩個葫蘆雕刻,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家推測當時是用來盛裝玉米發酵的奇恰酒(chicha de jora)或其他儀式飲料的容器。這個考古發現,證實葫蘆雕刻工藝可以追溯到前印加時期,後來被印加人發揚光大,以葫蘆作為容器、樂器和儀式物品。
圖/華卡普列塔(Huaca Prieta)發現的葫蘆雕刻,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
來源/El Brujo
位於秘魯中部胡寧大區(Junín)的萬卡約省,最早是萬卡人(Huanca)的聚居地,後被併入瓦里(Wari)王國,又被印加帝國征服,如今是整個安地斯山脈的文化與商業中心。此區不僅有著面具、陶器與刺繡等豐富工藝,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葫蘆雕刻中心。
南南邀請萬卡約人Jimera擔任特派員,她從秘魯首都利馬搭了七個小時的車回到家鄉,直接訪談工藝世家,為遠在三萬公里外的我們,完整呈現葫蘆雕刻的緣起與工藝。
葫蘆工藝的搖籃
萬卡約非葫蘆產地,考古發現最早葫蘆雕刻的華卡普列塔也在千里之外,為何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葫蘆雕刻中心?Jimera從文獻資料與詢問工藝師,為我們尋找答案。
資料指出雖然許多地方都會做葫蘆雕刻,但這項工藝於19世紀在阿亞庫喬(Ayacucho)跟萬卡約紮下深厚的根基,開始有工藝師(materos)巡迴各地幫忙設計作品,萬卡約省的Cochas Grande更被稱為「葫蘆工藝的搖籃」,有許多葫蘆雕刻世家。
一位萬卡約工藝師與Jimera分享,葫蘆雕刻是19世紀一位阿亞庫喬的工藝師帶來,因為這個工藝在阿亞庫喬不受重視,他便來萬卡約碰碰運氣。萬卡約人發現這個工藝有利可圖,一度前仆後繼投入製作,卻因為需求僅限國內市場引發了價格戰,想要大賺一筆的商人很快就放棄,唯有真正熱愛這項工藝的人才能堅持下去。
如今萬卡約的工藝師會從氣候炎熱、水源充足的沿海城市楚吉約(Trujillo)買進大量的葫蘆,主要在Cochas Chico與Cochas Grande兩個村落雕刻創作,完成的作品除了在當地販售,也會運到庫斯科、阿亞庫喬和利馬等商業區進行販售。
Jimera分享科查斯(Cochas)當地最有名的景點就是葫蘆雕刻公園(Parque Turistico Artesenal de Los Mates Burilado),工藝師會在公園裡展示作品,每個工藝師家中的牆上,都有張貼比賽得獎或獲選國寶級大師剪報的工坊。
圖 / 秘魯葫蘆雕刻產業鏈
來源 / 南南之隅
圖/葫蘆雕刻公園
來源/tripadvisor
圖/工坊的國寶級大師剪報
來源/南南之隅
葫蘆雕刻工序
圖/以燒紅的木材在葫蘆上烙畫
來源/Smithsonian Magazine
圖/將葫蘆抹上草木灰
來源/Smithsonian Magazine
來自沿海的葫蘆會經過剝皮、清洗、乾燥的程序,工藝師即可用雕刻刀展開創作。秘魯葫蘆有兩種上色方式:
抹灰(fondo negro)
將安地斯的秘魯羽毛草(Stipa ichu)燒成灰燼,與豬油混合塗滿整顆葫蘆,清洗過後雕刻的線條就會變成黑色而更加明顯。除了黑色也有棕色、綠色、紅色等顏色。
火繪(quemado)
以桉樹或更常見的Quinual樹(南美特有龍鱗木屬Polylepis)的樹枝尖端燒紅,在葫蘆上烙畫出深淺不等的褐色。
圖/南美特有的Quinual樹
來源/laderasur
圖/秘魯羽毛草(Stipa ichu)
來源/wiki
葫蘆雕刻具有高度的在地化特徵。在萬卡約,有的工藝師會先烙畫再雕刻。但再往南來到阿亞庫喬,當地的工藝師則習慣先切割線條,再塗抹草木灰以凸顯圖案。除了常見的圓形與葫蘆形,後來也有許多工藝師利用長頸葫蘆的自然形狀來創作鳥類、動物和魚類等圖像。
從日常生活汲取題材
對於工藝師來說,葫蘆雕刻是用來展現秘魯生活文化的媒介,任何與生活相關的大小事都可能成為他們的創作題材,包含日常生活場景、宗教或安地斯儀式及神話、農作物、典型的舞蹈或動物等等,有些圖案甚至細緻到需要用放大鏡才能欣賞。可以說葫蘆雕刻是工藝師用來記錄任何内容的畫布,展現他們所觀察、生活及周圍的一切。
傳統神話
以印加帝國的神話象徵展現秘魯的世界觀,這顆葫蘆可以明顯看見一條蛇的上面有一隻美洲豹,最上面則是一隻老鷹,在創世神話中代表天空,也會畫上太陽神印地與月神科尼拉雅,以及馬雅曆法等等。
農忙時光
從事葫蘆雕刻的工藝師多住在農村裡,料理、鬥牛慶典、織布、務農、耕耘機收穫馬鈴薯等生活周遭的大小事都能是唾手可得的創作題材。
自然百獸
農村往往與大自然更加接近。因此工藝師也會從鳥類、花卉以及典型地區動物找到靈感,例如牛、蜂鳥、貓頭鷹和羊駝等等。
以葫蘆訴說家族及地方歷史
如今,葫蘆雕刻對萬卡約的工藝師而言,是傳承家族或當地歷史的重要媒介。Eulogio Medina Sanabria是Cochas Grande的雕刻大師,他認為葫蘆雕刻是家族代代相傳的重要文化,只要有願意傾囊相授的父母,下一代也會是優秀的工藝師,然而隨著人口外流,優秀的工藝師越來越少,也往往為了糊口選擇大量製作簡單的葫蘆雕刻,但他始終視葫蘆雕刻為藝術,願意花長時間創作精緻的藝術品。
Katya與Blanca兩姊妹不像多數年輕人到大城市打拚,她們選擇回來萬卡約,將家族的葫蘆雕刻工藝傳承下去。她們認為延續父親的手藝是保存當地習俗和家族故事的一種方式,具有巨大的價值。Katya正在創作一個講述她祖父旅行故事的作品,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Blanca希望將葫蘆雕刻融入家居設計,大師的傳承及新血的加入,期盼讓傳統工藝找到新的可能。
圖/Katya與Blanca Canto選擇回鄉傳承葫蘆雕刻工藝
來源/Smithsonian Magazine
葫世繪 - 來自秘魯的葫蘆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