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發源於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文明(公元前3300年-前1300年),造就今日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的深厚文化。南亞獨特的「手工蓋染 Ajrak」傳統服飾,即為古印度時代傳承至今的古老織品印花工藝,約有五千年歷史。

印度河流域的代表性服飾

Ajrak源自梵語單字「A-jharat」,指「不褪色」,在阿拉伯語中Ajrakh也意味著藍色,是這種工藝的主要顏色之一。也有其他說法指出Ajrak是由波斯語ajar/ajor(اجر)與-ak (ک)兩個詞彙組合而成,前者指「磚」,後者是「小」的意思,因布料或服裝上的印花,是將刻有圖案的木塊,如蓋印章般在棉布上蓋染而成。

 

蓋染為印度河流域的傳統工藝,雖然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從1947年分治以來水火不容,但蓋染仍屬共同的文化,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以及印度的卡奇縣(Kutch)都很常見。

 

對於巴基斯坦信德人而言,蓋染無論在城市、鄉村或游牧聚落都很普遍。男士將其用作頭巾、腰帶,或纏繞或披在肩上;婦女們將其用作杜帕塔(dupatta,當地的長紗巾/披肩)或沙爾瓦(shalwar,一種寬褲),有時也用作兒童的臨時鞦韆或吊床。信德人不僅在婚禮或文化活動都會穿著蓋染服飾,也會送給賓客表達好客敬重之意。

圖/蓋染是巴基斯坦信德省的重要服飾
來源/
affordable.pk

棉布與蓋染的關係

印度河流域是人類史上最早開始種植及使用棉花的地方,早在公元前五千到四千年前,印度河流域下游的先民已懂得種植和使用樹棉(Gossypium arboreum)來製作衣服,直到公元一世紀阿拉伯商人才將棉紡織品傳入地中海地區。

蓋染的歷史則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目前收藏在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從信德省的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考古點出土的祭司王半身雕刻像(Priest-King),身著一件單肩服飾,被認為是蓋染服飾。上頭的三葉草圖案是稱為「Kakkar」的圖騰,從巴基斯坦到美索不達米亞、甚至古埃及圖坦卡門的座椅都有類似的圖樣。

 

蓋染一開始在巴基斯坦信德地區出現,16世紀也在印度的卡奇縣蓬勃發展,連帶被英國人注意到,透過東印度公司進口到西方世界,隨著新趨勢的出現,蓋染工藝也從最初以藍色、紅色、黑色和白色為主要顏色,款式跟顏色都越來越豐富。

 

圖/祭司王身上的服飾被認為是蓋染
來源/reddit

蓋染的21道工序

 

南南這次合作的巴基斯坦蓋染工作坊創辦人、同時也是蓋染的研究權威Noorjehan Bilgrami在1990年出版了介紹蓋染工藝的書本《Sindh Jo Ajrak》,書中提到一塊木蓋印花章可能需要五位雕刻師利用三天時間才能完成,製作一塊蓋染服裝可能需要二十個人,完成共21道工序。

 

清洗、蒸煮棉布  

 

將棉布分成小塊帶到河裡清洗,然後將濕布捲起來放在銅桶頂部,生火加熱大約一天半的時間,讓水蒸氣打開棉布的毛孔並使其變得柔軟,以便輕鬆清除雜質。

浸泡

 

傳統作法是把駱駝糞便混合芥子油與蘇打水製成稱為Saaj的液體,並把棉布浸泡在液體中。這個液體對於蓋染的品質非常關鍵,駱駝糞便有軟化與漂白布料的作用,染布時成色也會更好。

 

泡過Saaj的棉布維持濕潤狀態密封保存五到十天,直到散發出泡菜般的發酵氣味,在陽光下曬乾。以上步驟重複三次後,將布料清洗乾淨,泡進預染劑中清除殘留的雜質,準備進入蓋染程序。

 

蓋印花章

 

巴基斯坦的木蓋印花章是用信德地區的阿拉伯金合歡(Vachellia nilotica)雕刻而成。這些木塊是成對雕刻的,因此另一側為倒置的圖像。一位專業工藝師一天可以蓋完10到12條布,但由於每一種顏色都需要單獨的印花章,一塊布可能有四到五種顏色,就需要蓋四到五次。

來源/KOEH

來源/KOEH

來源/KOEH

來源/KOEH

以牛糞防止掉色

 

古法會在有印花的地方上撒上過篩、乾燥的牛糞,保護印花不會暈開或掉色,為傳統的印花抗蝕技術。

來源/KOEH

染布

 

在一個大銅桶中,用茜草進行染色。在火的加熱下,工匠勤奮地將布反覆提起並浸泡幾個小時,直到達到所需的紅色。接著以靛青進行染色,第二天早上日出前,將染色的布帶到河邊浸泡清洗。在反覆染色、日曬與清洗的過程中,蓋染的印花變得越來越清晰。

 

來源/KOEH

來源/KOEH

來源/KOEH

蓋染的顏色與圖騰

圖/傳統的風格以深紅與靛藍為兩大主色
來源/KOEL

一條蓋染布通常長約三到五公尺,最傳統的風格以深紅與靛藍為兩大主色,少量使用白色和黑色,以明確設計中的幾何對稱性,這樣的用色被認為是以天空為主題:藍色表示藍天,紅色為黃昏,夜晚用黑色表示,白色的星狀圖案代表星星。巴基斯坦的薩拉基人(Saraikis)則發展出另一種蓋染風格「Sajarak」,以藍色為主要色彩。

圖/薩拉基人的Sajarak
來源/WIKI

稱為「Jaal」的印花圖案,如萬花筒般充滿變化,這些圖案是受到自然和其他生活方式物品的啟發,並以當地的庫奇語和信德語命名,並遵循伊斯蘭文化,不描繪人類或動物形象。當印花僅出現在布料一側時稱為Ekpuri,雙面稱為Bipuri。

 

常見的圖案有 Kakker(雲圖案)、Morpeech(孔雀羽毛圖案)、Badam Buto(杏仁花圖案)、Keri Mohar(印章圖案)、Champakali(花卉圖案)、Kharekh(乾棗子圖案) 、Manek(寶石圖案)、Koyyaro(蜘蛛圖案)、Riyal(硬幣圖案)、Paisley(抽象圖案)等。(以下圖騰來源/theloomstudiolifestyle)

圖/Kakker(雲圖案)

圖/Keri Mohar(印章圖案)

圖/Kharekh(乾棗子圖案)

圖/Paisley(抽象圖案)

圖/Manek(寶石圖案)

圖/Riyal(硬幣圖案)

蓋染的傳統與現代

 

傳統蓋染的染料皆取自天然,包括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雖然近年越來越多工坊改為使用化學染料和絲網印刷,但KOEL仍堅持用珍貴的天然靛藍和茜草染色。這也是用來辨識蓋染價值的方式,採用化學染料的蓋染雖然顏色比較鮮豔,但久了容易掉色,傳統蓋染則沒有這個問題。

 

 

圖/天然與化學染料的成色差異
來源/wiki

忠於自然與古法:蓋染品牌 KOEL

設立於巴基斯坦信德省的蓋染品牌「KOEL」,現年74歲的創辦人Noorjehan Bilgrami出生於印度,40年前在信德省的喀拉蚩市(Karachi)接觸到工序繁複的蓋染,就此著迷不已,她開始與工藝師學習如何製作蓋染,透過展覽、紀錄片與書本發揚蓋染工藝。

 

2009年Noorjehan Bilgrami創立KOEL,以「忠於自然本質」為核心,設計出帶有現代風格的蓋染服飾,讓蓋染深入生活中,除了蓋染之外,也製作天然材質的服飾

 

圖/KOEL品牌創辦人 Noorjehan Bilgrami
來源/karachiartdirectory.com

巴基斯坦蓋染穿法

上衣:Kurta、Kurti與Tunic

 

Kurta與Kurti是南亞常見的傳統服飾,形式為寬鬆的上衣,兩側有接合的側幅,為男女通用的服裝。但兩者有些微差異:前者長度可到膝蓋或小腿,穿起來特別飄逸;後者則是短版,長度在腰臀以上,通常會搭配一件褲子。

 

Tunic是一種束腰外衣,長度通常到膝蓋,並且是直式剪裁,兩側沒有鑲片,更像是一件長襯衫。

圖/Kurta(左)與Kurti(右)的長短差異
來源/shauryasanadhya.com

圖/Kurta
來源/南南之隅

圖/Kurti
來源/南南之隅

披肩:Dupatta 杜帕塔

 

南亞婦女穿著Kurta時,會習慣再搭配一條寬大的披肩Dupatta以遮掩胸部,傳統上,已婚婦女也會在寺廟或長輩面前將Dupatta戴在頭上。

 

Dupatta的穿法有很多變化,印度的傳統穿法是戴在左肩上,然後塞進裙子的另一側。後來可以自由地掛在肩膀上,或者掛在脖子上並掛在雙肩後面,現代則讓Dupatta的長度優雅地垂在腰部並穿過前面的手臂。Dupatta的材料各不相同,但通常又輕又長,便於流動和變化。

圖/Dupatta的穿搭方式有很多變化
來源/Wiki

下身:Shalwar/Salwar 沙爾瓦

 

Shalwar是形式類似燈籠褲或飛鼠褲的南亞寬褲。一件長版上衣搭配Shalwar,再披上一條Dupatta長巾,構成的三件式套裝稱為Shalwar Kameez,又稱為「旁遮普套裝」,是印度河流域最普遍的傳統服飾。凱特王妃造訪巴基斯坦時也曾穿著旁遮普套裝亮相。

圖/凱特王妃也曾穿著旁遮普套裝亮相
來源/GETTY IMAGES

巴基斯坦|Ajrak 蓋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