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身為中南半島唯一的內陸國家,寮國因為東鄰越南,南接柬埔寨,西連泰國、緬甸,北與中國接壤,成為族群文化多元紛雜的國家。在大約770萬人口之中,至少有49個官方認證的民族,甚至有部分人類學者認為有上百個民族,除了寮族(Tai Lao)佔55%之外,從海拔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到海拔70公尺的湄公河,都有民族生活其中。

寮國的民族介紹

 

寮國民族可依居住的地區,大致分成住在低地的寮龍(Lao Loum)、住在丘陵的寮聽(Lao Theung)和住在高山的寮松(Lao Soung)三大群體,這種說法是在20世紀中期寮國內戰到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出現的說法,來強調寮國的統一及團結性。

 

人類學家則基於語言、歷史、傳統與信仰,分成三大語系:孟高棉(Mon-Khmer)、壯侗(Tai Kadai)及漢藏語系(Sino-Tibetan)。其中孟高棉語系的克木族是寮國的原住民,壯侗語系約在1200年前來到寮國,苗族及其他則在200到300年前遷移過來。

 

圖/寮國民族工藝地圖
製作/南南之隅

克木族 Khmu 

 

目前分布於寮國北部烏多姆賽省(Oudomxay Province)的克木族,是在此生活至少四千年的原住民,也有部分人口居住在泰國、緬甸、雲南西雙版納等地。人類學家認為早期克木族的分布更廣,是因為傣族入侵低地後才被迫遷往山區生活。

 

克木族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對植物也相當熟悉,男人善長竹編籃子。他們會去採集在田地休耕期間生長的一種名為「Piat」的攀緣藤本植物,中文名為三裂葉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他們將其乾燥、剝皮、捻繩之後,手工鉤編成包袋或竹籃的揹帶,用來盛裝木材、作物或草藥,更以Piat製作成拉鍊袋和手提創新工藝品。

 
 

圖 / 克木族利用藤編袋載運木材、蔬菜和藥草
來源 / TAEC

傣仂 Tai Lue 

 

傣仂為壯侗語系傣族的一支,源自西雙版納或現今中國雲南省南部。他們從14世紀開始信奉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大部分傣仂人一生都會出家一段時間。傣仂在建築、銀器和編織等傳統藝術頗有造詣,村子裡常見木造的老房子及寺廟建築。

 

傣仂的棉紡工藝亦相當傑出,家家戶戶都有織布機,也會親自種棉花。編織之前,他們會先以細竹條在織布機上排好預計織出的圖案。這款化妝小包就是由傣仂族織女製作,創作融合傳統布料和圖案的實用新設計。

 

普傣 Phou Tai 

 

普傣族位於寮國南方的凱山豐威漢省(Savannakhet),他們擅長以手捻棉線結合天然藍染與伊卡編織,織出河流般的美麗圖紋,作為傳統服飾的筒裙與飾巾。有趣的是,在塑膠繩出現以前,據說是以香蕉絲紮綁出預計編織的圖紋。

 

傣擔 Tai Dam/Black Tai 

 

傣擔又稱「黑傣」,一為Tai Dam按他們語言讀音的直翻,二為與穿著淺色衣服的白傣相比,黑傣的衣服偏深色。他們發源於越南西北部,1950年代受越南與法國的戰爭影響逃難至寮國境內。

 

傳統上傣擔所有寢具都是婦女親手製作,包含床墊、枕頭、棉被都是以天然染布料製成,並有貼花及刺繡裝飾。雖然當代寢具市場已被機械化攻佔,但傣擔婦女在兒女結婚時仍會手作並贈送兩套寢具作為嫁妝,棉被在葬禮跟祭祖儀式中也有重要的意義。

圖/手工棉被是傣擔的重要嫁妝
來源/TECI

卡圖族 Katu

 

卡圖族分布於寮國南部至越南中部的安南山脈,他們相信自然之靈,並有一個強大的女神造物主Anoi Amek。

 

卡圖婦女從7歲就開始學習編織,她們的串珠手織布以古老的背帶織機(foot-braced backstrap loom)製作,婦女坐在地上,用腿和身體的力量來伸展經線。這種織法的獨特之處在於使用緯線串珠創造出精美的圖案,需耗費大量耐心與技術。

 

傳統織物多為紅、黑、白色,並配有鉛或鋁製珠子。現今材料已多改為預染紗線,讓布料呈現出更多樣的顏色,並以珠子作點綴。

 

苗族 Hmong

 

苗族發源於蒙古跟西藏,從19世紀初開始穿過中國抵達寮國,可依服飾特色細分成白苗(Hmong Dao)、藍苗(Hmong Du)與條紋苗(Striped,Hmong Djua)。其中生活在寮國北部的藍苗會種植漢麻(Hemp),其種子可以煉油,樹皮則可製作布料。

 

藍苗的藍染布以傳統蠟染(Batik)工藝製作,使用漢麻和天然染料靛藍。他們到森林蒐集蜂蠟,用火爐融化與靛藍混合後(上色的蜂蠟在布料上更清楚),用帶有金屬尖端的竹筆將在麻布手繪圖案,然後用靛藍浸染超過20次、為期兩週之久才能煮沸去除蜂蠟,形成獨特的藍色對比。婦女會為蠟染布刺繡及貼花,一條蠟染裙可能需要五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製作完成。這些布料不僅美觀,還承載著苗族深厚的文化和歷史,常被用於服裝和家居裝飾。

 

圖/苗族蠟染繡片穿法
來源/Etsy

瑤門 Yao Mun/Lanten

 

瑤門為瑤族的一個支系,大約兩百年前從中國開始遷徙至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地區,目前約有一萬人居住在寮國。別名Lanten則是「那些染布的人」的意思,因藍染是瑤門的代表傳統服飾,家家戶戶都會種植棉花跟靛藍,手工紡紗、染布、編織製作衣服,男性穿著靛藍夾克與褲子,女性穿著深藍色外衣,搭配從衣領垂下的粉紅色流蘇,中國便以其服裝特色稱他們為「藍靛瑤」。

 

圖/藍染是瑤門的代表服飾
來源/Ock Pop Tok

阿卡族 Akha

 

阿卡族起源於中國,與雲南的哈尼族同源,約莫在19世紀初移居寮國,部分阿卡族自稱雅尼人(Yani),他們生活在寮國北部的偏遠山區,具有藍染、刺繡和貼花等傳統工藝。

 

在阿卡族的傳統服飾中,婦女在不同年齡戴上不同的頭飾:大約12歲左右從兒童帽改戴女孩帽,再過幾年會在裙子前面戴上名為jejaw的珠飾腰帶,避免裙子因風吹而飛起來。到青春期中期會戴上成年女性的頭飾,上面有銀幣、猴毛與雞毛等裝飾,不同子群的頭飾都不一樣,也可反映婦女的婚姻及經濟狀況。阿卡族婦女善於將銀片加工成花朵、小球或鈴鐺等形狀,裝飾在裙子或頭飾上。

 

圖/串珠銀飾是阿卡族婦女的特殊傳統裝飾
來源/wiki

圖/同為寮國阿卡族婦女,也有不同的頭飾
來源/wiki

其他工藝

琅南塔裙布

 

琅南塔(Luang Namtha)的長裙布料是當地女性的日常服裝,通過自然、傳統符號和日常生活為靈感展現了當地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手工織品色彩鮮豔,經常採用幾何圖案設計,裏頭包含伊卡染、刺繡與手工編織。織布藝術不僅展現了創意,還承載著祖輩的智慧傳承,每一塊布料都是當地文化與歷史的獨特表現。

華潘刺繡布

 

華潘(Huaphan)刺繡是寮國的傳統工藝,常見於女性穿著的裙布裝飾,這些刺繡作品以鮮豔的色彩和細緻的圖案,展現了當地的文化及自然風貌。

佛寺經幡

 

經幡在寮國的佛寺和家裡都可以看到,作為祈禱的一種形式。織物中穿插的竹竿象徵通往天堂的階梯,為靈魂指引方向,或將祈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那裡祈願會被聽到並且實現。有的經幡上繪有常見的神獸「獅象」或「金翅鳥」,背負著祖靈的形象。

桑樹纖維餐墊

 

這款桑樹纖維餐墊由寮國的傣族手工編織,採用天然染料,呈現出多樣的色彩和經典的菱形圖案。桑樹在寮國很常見,樹葉是蠶的主要食物,桑樹纖維則被用作優質的紡織材料,不僅耐用且具實用性,為您的餐桌增添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美感。

推廣工藝的寮國社會企業

Ock Pop Tok

 

位於瑯勃拉邦的Ock Pop Tok,創立的源起可以回溯到1999年,當時因為拍攝計畫愛上寮國工藝的英國女子Joanna (Jo) Smith,遇上努力為家族傳統工藝開發創新可能的寮國女子Veomanee (Veo) Douangdala,一拍即合的她們決定創辦為工藝而生的社會企業。

 

Ock Pop Tok為寮語「東方與西方相遇」之意,自2000年創立以來將東方的寮國傳統工藝與西方創新元素相結合。她們遵循公平貿易原則,特別是透過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繼續學習和專業發展的機會,使織女有能力為其家庭和社區謀取可持續的生計。並透過開設一個可供遊客觀看和練習手工藝的場所,向遊客介紹紡織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從而提高作品的經濟價值。

 

來源 / Ock Pop Tok

TAEC

 

傳統藝術與民族學中心(Traditional Arts and Ethnology CentreTAEC)位於寮國的瑯勃拉邦,是一家成立於2006年的社會企業,致力於促進寮國民族文化遺產和傳統工藝的傳播與推廣。

主要活動包括與博物館和寮國各地工匠社區直接聯繫的公平貿易手工藝品商店。TAEC 的工作包括學校外展活動、工藝研討會、講座和研究。TAEC收藏許多民族文物、一個小型圖書館、家庭活動中心和用於特殊活動的戶外露台空間,成為面向外國遊客和當地公民、致力於該國眾多不同民族的獨立資源和學習中心。

來源 / TAEC

寮國民族工藝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