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每年有數百萬人為了躲避戰爭、政治衝突或經濟崩潰,而被迫逃離家園。踏上離鄉的他們往往處境艱難,僅能依靠人道援助度日。 
 
這些散居全球的難民,不乏擁有非凡才華的工藝,擁有精湛的技能,而讓難民透過自身技藝創造價值,正是重建他們尊嚴生活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聯合國難民署(UNHCR)因而在2018年成立的全球性品牌「MADE51」,以發展的方式,讓難民重拾技藝。

全世界每65人就有一個「難民」

聯合國在1951年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給予「難民」明確的定義:「基於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團體的成員身份或政治見解歧異,受到迫害,因而居留在其本國之外,並且不能或由於其畏懼,不願接受其本國保護的任何人。」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球流離失所的人數已達1.23億,包括3,680萬因為政治或戰火因素逃離母國的難民(Refugees)、840萬尚未取得難民身分的尋求庇護者(Asylum-seekers)、7,350萬受內亂或疫情影響的國內流離失所者(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以及590萬不被任何國家承認的無國籍人士(Stateless People)和其他需要國際保護者。
 
近年蘇丹、緬甸和烏克蘭等地的大規模衝突,更讓難民人數持續升高,以80億人口計算,每65人就有1人是難民或流離失所的人,幾乎是2012年的3倍。

讓難民重拾工藝價值

暴力、衛生條件差、醫療缺乏、缺乏乾淨水源與食物導致疾病與營養不良......各式各樣的問題,影響著難民的身心健康狀況,更遑論透過工作維持生計,只能高度仰賴人道援助。
 
然而讓難民擁有工作機會,其實是協助他們重建尊嚴生活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聯合國難民署(UNHCR)觀察,流離各地的難民中許多有著不同才華、精湛的技藝與經驗,卻因流離被迫中斷,非常可惜。
 
事實上,手工藝產業比我們想像中有著更大的影響潛力,其全球價值超過7,500億美元,是中低收入國家的第二大就業來源,這也是70%的難民所在地區。加上工藝製作通常是彈性兼職的工作型態,因此特別適合那些肩負家庭責任而無法從事全職工作,或面臨其他工作文化限制的難民婦女。
 
聯合國難民署(UNHCR)在2018年成立的全球性品牌MADE51,以發展精緻工藝物件的方式,讓難民透過自身技藝,走向經濟獨立與實現自我價值之路。

圖/手工藝產業是中低收入國家的第二大就業來源
來源/MADE51

聯合國難民署的《MADE 51計畫》

MADE51是聯合國難民署 (UNHCR) 創立的全球品牌,「MADE」體現了創造及手工製作精神,同時也是「Market-市場」、「Access-通路」、「Design-設計」、「Empowerment-賦權」第一個字母的縮寫;「51」則象徵1951年《難民公約》的內涵

 

過去難民工藝師因為法律及國界限制孤立無援、缺乏基本的商業支援服務,被排除在全球工藝經濟之外。MADE51將工藝師與產品設計、開發與行銷的專業夥伴串聯起來,創造「流離工藝生態系」,期許成為連結難民工藝師與全球喜好精緻工藝的人們彼此的橋樑,讓他們利用寶貴的技能、傳統和文化遺產實現經濟自主。

目前,MADE51與23個國家的3,400多名難民工藝師合作,並與38家社會企業網絡夥伴合作,超過90%的工藝師是女性。透過MADE51,消費者能獲得工藝和傳統的精緻物件,而難民工藝師能藉自身能力打造作品,更展露了希望,並創造不同處境人們得聯繫。MADE51此計畫在2022年創造的收入,提供給超過3,000名工藝師以及他們16,000多名小孩。

儘管難民工藝師處境不易,但來自不同國家的工藝傳統,有著殊異特別的不同系列,卻以其精美設計與細緻工法逐漸被全球工藝愛好者關注,以下南南將介紹幾個特別並受到矚目的流離工藝類型。

圖/MADE51與超過3,400名工藝師合作,超過九成是女性
來源/MADE51

圖/MADE51的全球版圖與合作夥伴
製圖/南南之隅

圖阿雷格金工 Tuareg Metalwork

 

由流亡在布吉納法索、茅利塔尼亞和尼日的難民工藝師製作,每一件飾品都以圖阿雷格語(Tamasheq)賦予象徵意義。圖阿雷格人(Tuareg)祖先最早居住在利比亞西南部,是柏柏族(Berber)的一支、北非撒哈拉沙漠一帶最早的住民,常見男性身穿藍色罩袍與藍色頭巾。知名電影《沙丘》的女主角來自弗瑞曼族Freman,便是以圖阿雷格人原型為設定。他們傳統以游牧為生,沙漠游牧生活亦體現在工藝之上,女性擅長使用天然材料編織或手工鞣製皮革,男性則經常使用鐵砧和錘子,將回收的青銅、鋁和銅打造成精緻的工藝品。

 
在圖阿雷格文化中,煉鐵、皮革和珠寶的工藝師皆為世襲種姓,代表他們天生就是工匠,擁有自己的方言、技藝以及和工具相關的神話傳說,每一件工藝品都承載著世代傳承的精湛技藝。

圖阿雷格人所在的薩赫勒地區(Sahel),因當地武裝衝突頻繁、政局不穩定,再加上氣候變遷造成糧食短缺,與貧困問題,導致國內被迫流離人數在2025年到達約400萬人

 

Ehanne耳環

以錘子和鐵砧精心打造,Ehanne在圖阿雷格語中為「家屋」的意思。

駱駝商隊黃銅手環

手環上的鋸齒狀線條,代表圖阿雷格商人用駱駝穿越沙漠運送鹽分的傳統商隊路線,並以圖阿雷格語刻上「timidwa」一詞,意為友誼。

葫蘆項鍊

靈感源自薩赫勒地區常見的葫蘆。對於足智多謀的圖阿雷格人來說,乾燥的葫蘆常被用作盛水、碗或樂器的容器,並飾有裝飾性雕刻。

貿易替代改革行動 阿富汗飾品 TARA Project

 

與印度支持工藝師公平貿易的「TARA計畫」合作,TARA(Trade Alternative Reform Action,貿易替代改革行動)計畫旨在為德里及其他北印度地區經濟弱勢的工藝師提供製作及銷售的協助,透過支持工藝師達到「公平貿易」的目標,進一步消除文盲、貧困、剝削等社會問題,這些飾品由遷徙流離到印度德里的阿富汗難民婦女精心製作。

希望之線 Threads of Hope

 

與埃及社會企業希望之線(Threads of Hope)合作,希望之線為開羅一家亞麻公司「Malaika Linens」於2018年創立的社會企業,主要目標是為埃及開羅的弱勢女性(包括當地居民和難民)提供長期工作機會。透過刺繡、十字繡、Ajour仿抽線繡、繩繡和天然染五個項目的紮實培訓,讓弱勢女性在家工作即可製作出高品質的刺繡。
 
希望之線集結現居於埃及的敘利亞、厄利垂亞、蘇丹,來自多元文化的難民婦女齊心協力,用當地的亞麻及天然染手工製作出充滿故事的圍巾。
 

泰緬編織 WEAVE

 

1990年創立的WEAVE總部位於泰國清邁,致力於關注並改善泰緬邊境難民營、緬甸少數民族地區以及泰北湄宏順難民營週邊弱勢婦女及其子女的生活,是泰國流離失所者服務協調委員會(CCSDPT)和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的活躍成員。
 
因緬甸長期政治動亂,克倫族與軍政府之間族群衝突,導致大量難民逃往泰緬邊境,高峰期約有十多萬人在邊境的9座難民營
 
WEAVE集結泰緬邊境克倫族和克倫尼族的女性難民工藝師,以居住在泰國北部的克倫尼兒童的傳統書包為靈感,以手織機編織圍巾。
工藝之鏈 刺繡織物 Artisan Links 
 
Artisan Links創立於2017年,是一家位於巴基斯坦的公平貿易企業,也是該國唯一一家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的正式成員。至今與阿富汗難民、曾經離開再度返回阿富汗的人民和巴基斯坦女性等超過850位工藝師合作,透過將傳統刺繡技藝轉化為現代設計,創作手工刺繡服飾、家居用品和配件,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協助婦女利用她們的藝術專長獲得經濟保障。本系列由居住在巴基斯坦、擅長傳統刺繡的阿富汗難民婦女手工製作 

升級再造 Waste Studio

 

與黎巴嫩的Waste Studio合作,由居住在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製作,將從貝魯特港回收的船罩、內胎與廣告橫幅等材料,升級再造成帶有刺繡元素的名片夾。

回收紗線晚安娃娃 Silaiwali

 

與印度新德里的社會企業Silaiwali合作,由居住在印度的阿富汗難民製作。Silaiwali利用印度紡織業的布料、棉線等邊角料,設計和製作Soumba 床邊故事的晚安娃娃、配件和家居裝飾等新產品。不僅讓工藝師獲得收入,也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力。